找到相关内容271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对经书亵渎不敬 会迅速折耗福报

    文字所组成的教法时,应当要象对待教法所诠示的道谛与灭谛的圣境界一般,内心极为恭敬。 大恩上师宣讲《心性休息大车疏》时,着重强调恭敬经书。佛在世时,可以由佛亲自开示取舍及解脱之道。佛涅盘后,色身隐没,只有佛像与经书留存在世间,所以末世唯有依靠记录佛语的经书来为我们开示取舍、解脱之道。若无经书,我们就如盲人一样,不可能认识寂静的利益、断惑的方法。具体而言,依靠佛经,我们才知道生命不只是现前一世,还有无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1775368.html
  • 知足者常乐

    无边祸根源。”华智仁波切也说过:有一匹马,就有一匹马的痛苦;有一只羊,就有一只羊的痛苦;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;财富越多,痛苦越大。   世人无明愚痴,根本不知取舍善恶因果,陷入了追逐贪欲的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编著

    |知足|财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1/1121341527.html
  • 第十一世班禅在世界佛教论坛发表讲话

    佛教传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,特别是我的前世十世班禅大师为国家的统一、民族的团结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在新的时代,我们应当肩负起佛法传承弘扬和护国利民的历史责任。我坚信,随着对自我心性的改造,众生将取舍无误...

    佚名

    |十一世班禅|世界佛教论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04/1552083693.html
  • 懒散与精进

    起伏形态,觉察念头上散乱、昏沉的出现频率,以及动机上与实用、效率、慈悲不相应的起心动念。接着要观照:生理紧张、感受起伏、念头生灭、取舍冲突的持续时间,观照它们怎样变化与消失。不断观照可以减轻紧张、混乱...

    吴姿蓉

    精进|懒散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1909363842.html
  • 中道实相观

      中道实相之意义   中道即实相,实相即中道,如来不住苦乐两边,常行中道。禅宗祖师云:“有佛处不得住,无佛处急走过”。儒家云:“喜、怒、哀、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”一般人无不生活在喜怒哀乐之中,无时不在明暗、动静、苦乐、祸福、得失、是非、善恶、美丑、欣厌、取舍 等两边中讨生活。都是生存在虚妄不实的梦境中,从未与中道实相碰过头、见过面,故称为凡夫俗子。   简单说,实相就是指吾人当前一念...

    中台世界

    |止观|中道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2122366796.html
  • 梦的启示

    不够深层。 如果生前所做善事多,那么所出现的幻象就是善事;而如果平时所做的恶事多,那么出现的幻象也是恶事。此时人会随着善恶事的幻象出现,心理出现好恶贪嗔取舍之心,而随业力的好坏面临着另一个生命的...

    枯木龙吟

    |梦|善恶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2/1511187816.html
  • 自心明月与一心三观

      不染不住即正定   首先,当明了闭关的目的,在于改革凡夫的生灭心,为诸佛的不生不灭心。凡夫之心所以不同于诸佛,只因凡夫心心念念分别取舍,而诸佛则恒常如如不动。因此,要改革凡夫之生灭心,唯一的方法,便是对外境不染六兰,对一切事事物物不分别亦不取舍;而对内则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心念,都不住着,念念安住正定,或是安住于所修持之本尊法或体性法上。   闭关之前,心理上要有所准备:首须将...

    智敏·慧华金刚上师

    止观|智敏|慧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6/1810259723.html
  • 2007年第二届曹溪南华禅寺“禅悦行”

    2007年6月20日,学员报名后。禅悦行招生办根据您提供条件,决定取舍;收到招生办通知即为录取。学员确定要参加,在公历2007年7月1日前必须回信,若不回信,作不参加处理。 五、收费及必带品 本次...

    佚名

    |南华禅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6/1912229908.html
  • 法王如意宝:岩洞老人颤抖道歌

    佛陀以及佛子三密舞,九乘佛法引导大车轨, 恭敬祈祷大恩上师父,说此教言当利诸众生。 获得善基人身之此时,若不获得解脱之坚地, 恐怖险地恶趣漂泊时,诸善之名亦是难听闻。 寿命无常犹如日落时,彼无住留渐趣死亡处, 若不迅速修持甚深法,至身次第隐没心必悔。 虽生六道高低任何处,除苦之外无有安乐时, 恒时不变究竟胜安乐,修持无漏之果正是时。 于此因果无欺正道中,若不慎重行持取舍理,...

   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著 益西彭措堪布译

    |法王如意宝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6/19235010161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儒家之仁爱.基督教之博爱.与佛教之慈悲,有何不同之处?

    buddha—dhatu),所谓: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。足以证实佛教的慈悲是遍及六道众生的,非但此世界、他世界,乃至无量三千大千世界,若有六道众生,佛菩萨皆一一度化,无有选择性、取舍性、排斥性,如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7265212611.html